值得信赖的法律咨询平台网。微信号:zlqyzx
都说司法公正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以往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事情还真不少见,冤假错案也是偶有发生,严重伤害了公众对司法的信心。
为维护司法公正,继上个月底中央专门发文严治领导干部干预司法之后,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并为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绘就路线图和时间表。《方案》从防止权力干预司法到保障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再到法治教育进课堂进社区,全方位发力,大招已出,就看落实了。
>>防止打招呼
既要针对外部权力 也不允许自己人乱干预
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之前中办国办曾经在上个月月底发布一项规定,具体内容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全过程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情况进行通报,该问责的要问责。这一次在《方案》中再次重申这一点,同时《方案》进一步规定,要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
在今年两会最高法院院长做的工作报告中,就披露不少法院内部人
预案件审理的情况,这样导致的司法不公也不少见。
因此这次的方案就是要从内外合力,防止权力干预司法,而不管这个权力是来自司法系统之外的行政权力,还是司法系统内部的权力,在司法公正目前都应该说不。
>>队伍专业化
建立职务工资制度留人才 但改革不等于提待遇
司法领域专业性很强,同时在司法领域工作也非常辛苦,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就是因为过劳而突发心脏病去世。同时,很多基层司法工作人员待遇比较低,也不利于留住专业的司法人才。
在这方面如何破题?对此,《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门和法学教育研究机构人员的双向交流与互聘机制。在保障方面,将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这意思也就是说,司法人员不一定非要在行政级别上升上去才能提高待遇,也可以走专业职务这个序列。之前基层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改革也是这个思路,没必要非得级别升上去才能涨工资。这样做显然考虑到了法律职业的特点,更加合理。
不过,《法案》也明确一定要防止把改革简单等同于扩张权力、增加编制、提高待遇,要敢于啃硬骨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说白了,工资可以涨,但决不是为了涨工资而涨工资,推进改革、维护司法公正才是根本。
>>办案负责制
统一错案认定标准 谁办案谁终身负责
防止权力干预,司法队伍的待遇有保障,接下来司法人员就得干事了,就得为自己办的案子负责。在这方面,主要就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同时,还要求统一错案认定标准,明确纠错主体和启动程序,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改办副主任张新泽介绍,去年以来,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择优选任460名主任检察官,赋予相应司法办案决定权,主任检察官对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不光是检察官,判案法官也是一样。
最近这几年,一些错判的案子屡屡被曝光,不少已经翻案。但一个案子判错了,等到纠正就晚了,因为很多伤害是不可挽回的。以前,一些办案人员可能会抱怨,自己办错案不是专业能力问题,而是受到干预。现在,在出台措施斩断干预之后,办案人员再也没有理由推脱责任。这就如同工程建设领域,施工单位要为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一样,案子贴上办案人员的标签,就必须对历史负责。
>>打官司便民
法院要做到有案必立 探索实行公益诉讼
上法院打官司,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恐怕就是法院不予受理。这方面,《方案》要求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建立预约立案制度,因地制宜推行网上立案及其他远程立案方式,方便当事人诉讼。
不仅是个人打官司可能碰到不受理的情况,最让人痛心的是一些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案件也会遭遇立案难,最典型的就是环保案件,因为破坏环境有时候比较难界定谁的利益受到了直接的损害,诉讼主体很难确立。
在这方面,《方案》要求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对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适用范围和程序进行探索,明确公益诉讼的参加人、案件管辖、举证责任分配。有了这样的探索,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将会起到遏制作用,特别是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以后立案就会变得更加便利。
司法公正离不开透明,只有阳光下操作,才能更大程度遏制腐败空间。为此,《方案》也规定将加大立案信息的网上公开力度。
>>法治进课堂
讲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推动社区矫正立法
依法治国十六字箴言当中最后四个字是全民守法,有了全民守法,就会减少司法诉讼的社会成本。《方案》明确,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5年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制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实施方案。2016年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见。同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另外《方案》要求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化、法律化,加快建立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相协调的刑罚执行体制。2015年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实际上,社区矫正在国外采用得相对较多,它是与监禁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目的是使罪犯在社区中完成改造,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点,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据相关数据,我国社区服刑人员已达73.9万人。这些措施都是将法治融入社会,法治不能脱离生活,在社区在学校有了法治的氛围,司法公正就有了基础。
>>落实时间表
今年年底每月推出新举措 2018年体系建成
《方案》不仅内容丰富,还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
一、2015年全面启动各项改革工作,到年底相关部门每个月都会推出改革措施。今年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等。争取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则主要有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
二、2016年,建成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
三、2017年,建立一种人员分类管理更加科学的法院工作队伍管理体制。
四、2018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