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屯5月15日电 (崔建民 陈婕婷)蜿蜒不息的额尔齐斯河畔,有这样一群女子,她们以忠诚、奉献、昂扬向上的精神投身事业,以创新、扎实的作风维护司法公正。她们犹如一面面旗帜,活跃在边疆司法审判第一线,她们以占全院干警总数24%的人数,审理法院73%以上的案件,倾尽智慧与热情,为营造十师北屯市的司法蓝天呕心沥血,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官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就是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垦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人们称她们为女子审判庭。该庭2010年建立,由6人组成,全为女性,平均年龄36岁,最小的不到30岁,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巾帼团队。
刚柔并济“接地气”
“一身正气办铁案,万屡柔情为人民”。法律并非总是冷冰冰的条文,审判庭女法官们发挥耐心细致、具有亲和力、善于关心人的优势,在案件的审理中贯穿始终。
2011年3月,家住新疆兵团第十师一八三团的李某与邻居谢某之间因庭院围墙盖建一事发生纠纷,两家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还大打出手。今年3月5日,李某将谢某诉至法院。为化解矛盾,承办法官姚江梅多次协调周围邻居及团场派出所、司法所、土地科、信访办、基建科等部门,让矛盾双方在围墙盖建现场摆事实讲证据,从情理到法理,从邻里关系谈到法律责任。终于,被告谢某自觉理亏,同意原告盖建围墙,一场长达四年的纠纷得以现场化解。
法律是冰冷的,女法官们的心却是温暖的。为调和司法的刚性与柔性,审判庭积极倡导“接地气”的办案方式,先后开展司法进校园、社区、企业、连队、和法官下基层活动。每逢农忙时节,女法官们会与书记员一起组成“一对一”办案小组,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解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切实提高了办案效率,增强了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得到了团场职工的交口称赞。
为方便群众诉讼,审判庭的女法官们制作了印有法官照片、姓名、联系方式的“便民联系卡”,并发到了辖区内各个社区和团场司法所,通过这么小小的一张卡片,在法院和群众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民族团结“亚克西”
2014年,一起涉及少数民族交通事故的案件摆上了庭长顾新楠的案头。案件中,哈萨克族受害人当场死亡,其家属包括妻子、五个儿子、四个女儿均作为原告诉至法院,要求严肃处理肇事人,而被告则认为受害人饮酒驾车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拒不赔偿。
案件尚未开庭,受害人家属就多次闹到法院,围堵承办法官,扬言案件处理不好将上访到北京,该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处理不好将影响民族团结、兵地关系。为妥善处理该案,顾庭长本着维护法律公平正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多方调解,与原、被告谈政策、拉家常、讲法律、述道理。
经不懈努力,劝解疏导渐渐奏效,最终原告方接受了被告方按交强险责任额支付的11万元赔偿,并纷纷表示:“我们不懂汉语,但是法官的操劳和关心我们是看在眼里的,我们的心就是一块冰也被暖化了,就是一块石头,也被捂热了,我们心服口服,北屯法院法官亚克西。”
民族团结是大事,老百姓的事情同样无小事,小事如不能妥善解决,往往会变成大事。审判庭的女法官们更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摒弃“单兵作战”的观念,积极协调社区、连队“综治中心”以及公安、民政、国土、房管、银行等职能部门监理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妇女儿童、老年权益、拆迁补偿、小额农贷、农资供应、供电供暖等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的矛盾纠纷,共同会诊,及时化解,严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为北屯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法院里的“女汉子”
为了兼顾工作与家庭,女法官们往往比别人更辛苦,但同时也更执着、更勤奋。顾法官与丈夫两地分居数年,一个人带着孩子,既要操心孩子生活、学业,还要负责审判庭的全面工作,辛苦不言而喻。姚法官的丈夫经常出差,在家里需要照顾老人和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很多时候别人的孩子都回家了,她家的孩子还在幼儿园门口期盼的张望着。朱娜法官的孩子不满一岁嗷嗷待哺,家人也不在身边,尽管家庭琐事让她身心疲惫,但工作一刻也未放松,案件调解率屡创新高。
2014年,该审判庭受理各类案件802件,审结776件,人均结案过百件。其中刑事、行政案件结案率达100%,民事案件结案率达96.64%,以调解、撤诉结案实现案结事了的案件占70%以上,这些业绩的取得离不开女法官的团结协作和辛勤努力。
多年来,就是这么一群女法官们,紧抓“公正、廉洁、司法”工作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和严谨,积极投身审判事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困难面前,她们自觉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一身正气。就是这群法院里的女汉子们,怀揣维护社会公平的庄严,释放实现和谐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