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式表达方式?
当读者阅读你所写的法律文书或听你的发言时,他面临的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譬如只有两页纸,文章中也会包括大约100个句子。读者必须阅读每一句话、理解每一句话,并且将每一句话互相关联,融会贯通。如果你的文章或讲话结构呈金字塔形,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展开,那么读者肯定会发现你的文章比较容易读懂。这一结论反映了思维工作方式的一些基本发现: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到金字塔结构的不同分组中,以便于理解。
◎任何预先归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组都更加易于理解。
◎任何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都应有意地将其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读者(或听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联。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逐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会量体裁衣自动从中寻找某种共同点,将你表达的思想进行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但是,由于人们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少能够对你表达的思想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事实上,如果你不预先告诉读者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退一步说,即使人们能够作出与你完全相同的解读,你也使他们的阅读增加了难度,因为他们必须自己找出这种未被说明的逻辑关系。
读者在摄入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摄入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为了保证读者找到的结构就是你希望他采纳的结构,你必须提前把这种结构告诉他们——这样他们就知道要寻找哪个共同点。否则,读者很可能会发现某种非你所望的逻辑关系,甚至还可能根本发现?了任何逻辑关系,这样既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
概括地说,读者必然会将所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概括,以便记住这些思想。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事先已经经过归类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出来,读者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述的思想。因此——金字塔式的表达方式是有必要的!
如何构建金字塔式表达
法律人对外交流无非两种方式,一是口头交流,二是书面交流。而每一次的发言之前,我们都在内心做了一次发言的草稿,因此我们以书面交流为例,探讨法律人如何构建金字塔式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开始动笔时,常会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你只是大致知道要写什么,但并不清楚具体想表达什么及如何表达,就好像你想写出一份对当事人有利的法律意见书,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即使你知道你最终的思想必定会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你还是会有这种不确定感。
实际上,你对将要完成的“成品”已经了解了很多,但对于新手,我们还是建议从比较容易的自上而下表达法入手尝试。
自上而下演绎法
自上而下表达法构建金字塔步骤如下:
1. 画出主题方框
这个方框就是你文章的金字塔结构最顶部的方框。在方框中填入你要讨论的主题,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要讨论什么主题,否则请跳到步骤2。
2. 设想主要疑问
确定文章的读者。你的文章将面对哪些对象?是法官还是客户?你的文书能回答法官头脑中关于案件的疑问吗?如果你能确定读者的主要疑问,请写出来,否则跳到步骤
3. 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如果读者是法官,你需要站在有利于己方的角度对法律争议焦点进行解读。如果涉及到非诉的业务,你至少要著名你有能力解决客户的问题。
4. 说明“背景”
你需要证明,现阶段你能够清晰论述该主要的疑问和答案。具体做法是:把要讨论的主题与“背景”相结合,做出关于该主题的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表述。首先,关于该主题的哪些表述肯定不会引起读者的疑问呢?(你的读者都至少知道这一表述,或者根据以往的审判经验、商业习惯等很容易判断该表述的正确性。)
5. 指出“冲突”
现在你已经开始于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了。想象一下,读者表示同意,点着头说:“对,这个情节我知道,有什么问题吗?”此时,你就应该考虑“背景”中发生了哪些能使读者产生疑问的“冲突”,例如发生了某种意外,出现了某种新证据,或出现了明显不应当出现的变化。“背景”中发生了哪些“冲突”,以致引发读者的“疑问”呢?
6. 检查“主要问题”和“答案”
对“背景”中“冲突”的介绍,应当直接导致读者提出主要疑问(已在步骤2中列出)。否则,应重新介绍“背景”中的“冲突”,使之可以直接导致读者提出主要疑问。可能有时“背景”中的“冲突”与主要疑问对不上号,这就需要你重新构思。
进行以上步骤的目的,是确保你了解自己将要回答哪些问题。一旦确定了主要“疑问”,起亚要素都很容易在金字塔结构中各就各位。
附图:金字塔机构中互相关联的各要素
自下而上归纳法
当你的面前摆了很多证据材料,而你还没想清楚金字塔结构的顶部如何构建时,又或者你对读者(听众)想了解的内容并不确定时,你可以向下移动一个层次,从关键句层次上着手。这就是自下而上归纳法。总结起来只有三步:1. 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2.找出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得出结论。
具体来说,你的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后将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将章节组成完整的文章,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一个思想(中心思想、核心观点)。
如果仔细想一想你在写作时的实际思考过程就会发现,你在总结主要思想时的确使用了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在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你将包含单个思想或概念的句子组织成段落。
假设你要将6个句子组织成一个段落。为什么你要将这6个句子组织在一起而不包括其他句子?原因很明显,就是你认为这6个句子之间具有某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总是要求所有6个句子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段落所表达的单一思想(即对这6个句子的准确概括)。
举个例子,你不能将5个关于金融的句子和1个关于网球的句子组织在一起,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难以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表达。
得出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后,你思维的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个层次,可以将得出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做只包含一个思想,而不是6个思想。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你可以接着将3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包含一个抽象程度比单个句子高一个层次的单一思想)组织成一个章节。
你将这3个段落而不是其他段落组织在一起,也是因为你认为这3个段落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总是要求所有这3个段落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章节所表述的单一思想(即对这3个段落的概括)。
将章节组织成文章也完全按照以上思路进行。你将3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由一组段落组成,而每个段落也都由一组句子组成)组织在一起,因为所有这3个章节必须共同支持由其组成的文章所表述的单一思想(即对这3个章节的概括)。
因为你总是要不断地对思想进行归类和概括,直到没有可与之关联的思想可以继续概括,因此,你写的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必定只支持一个思想,即概括了所有各组思想的单一思想。这一思想应当就是你希望表达的思想,而所有在其之下的思想则越往下越具体、越详细(如果你正确构建了文章的结构),并且都对你希望表达的主题思想起着解释和支撑的作用。
你可以通过检查你的思想是否用金字塔结构相互关联,从而确定你是否正确的建立了文章结构。
来源:《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风险伴随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它的存在。
点击最上面的“精锐律师网”关注我们可了解更多相关资讯
律师现注册精律网用户,赠律师个人网站一套活动火爆开展,更有解答当事人法律问题,赠送推广位活动,请各位律师踊跃参加。注册地址http://www.jrlsw.com (可点击原文链接或长按页面将网址复制下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