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天在京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据悉,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2019年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
据了解,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40多万个数据,并对20多万份专门调查问卷、数百人次深度访谈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统计。
《报告》称,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
这种“井喷式”飞速发展体现在,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1.7万到改革开放1978年的86.7万,再到2015年的3700万。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310倍,位居世界第一。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介绍称,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0.26%,到改革开放1978年的1.55%,再到2015年的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此外,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8400多万。
逾九成高校成立专门保障机构
《报告》称,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三分之二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祝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更加切合实际。2009年之前,新建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2009年之后,100%的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
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介绍,在2000年至2015年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新建本科院校指的是教育部2000年以后批准设立的本科院校。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也在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报告》显示: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1.7倍。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
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将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中国高等学校全面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制度,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
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报告》同时认为,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依然不少。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四不够、一不高”。
“四不够”分别是: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一不高”是: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我国许多高校的办学历史很短、经验不足,内部要素发育和建设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多样化需要的能力有限,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匮乏等问题也很明显。”瞿振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