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是在现今社会,往往是借钱容易,要钱难,欠钱的都成了大爷,频繁出入于高档酒店、会所,过着骄奢淫逸般的生活,背后却欠着一屁股债务。那么,债权人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现在,当“大爷”起诉后拒不执行时,法院会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而判刑坐牢。
事件:借钱不还被起诉,拒不执行要坐牢
2014年的10月,申请人侯某与被执行人曹某及高某这对夫妇因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曹某夫妇为了做生意在好友侯某处借了60万元,在判决生效之后,曹某夫妇仍置若罔闻,侯某索债无奈,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送达执行通知书和财产报告令,要求曹某夫妇如实报道财产状况,偿还侯某连本带息80万元。经过调查发现曹某夫妇名下只有一处90平的房产。在执行的时候首先查封了此处住房,在查询这对夫妇其他的财产的时候,获悉二人会领取23万元的动迁补偿款,于是直接调取了夫妇取款的凭证。
最终将这对老赖夫妇抓获,有较好的认罪态度,于是曹某夫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一年执行。
可能在很多人会有疑问,怎么借钱不还还得坐牢,有那么严重吗?
还有人会在心里默念:终于找到制服“贱人”的方法,看他还能嚣张到什么时候!
据了解,一般民间借贷是不会坐牢的,借钱不还只要没有违反刑法,是不会追究其刑事责任。
那什么情况下才会追究刑事责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规定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罪,情节严重的将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判刑前提是借钱不还,债权人到法院起诉后由人民法院判决;如果债务人拒不还钱,债权人可以提供被执行人有财产而不还钱的证据,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因此,债务人有钱最好及时还钱,别把债权人惹急了,否则到时间免不了牢狱之灾。
可为什么生活中这类案件出现的不多呢?主要是因为债权人根本不知道我国刑事法律中还有这一条文,或者即使知道有这一条文却不懂得如何收集债务人有钱不还的证据。
追问:除拒不执行外,还有哪些情况也要坐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会进行严格审查。
这种“借钱不还”犯罪,债权人通常无法察觉,即使察觉了丝毫,也不清楚该如何控告。
一、信用卡逾期不还数额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款“恶意透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因此,对于使用信用卡的小伙伴,一定要常常注意自己的使用额度和通知信息。
二、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会进行严格审查。
这种“借钱不还”犯罪,债权人通常无法察觉,即使察觉了丝毫,也不清楚该如何控告。
警惕:借贷关系中,小心变成共犯、资助犯罪
借钱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对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的借钱行为,属于民间借贷行为。合法的民间借贷虽然受到法律的保障,但是,如果借钱时不注意一些情况,也很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合法的民间借贷的目的必须合法,不得为他人从事非法活动提供借贷。
律师表示,对于无效借贷行为,如果涉嫌犯罪,还有可能承担刑事法律责任。如明知是贩毒的人而提供贩毒的资金、明知吸毒的人而提供吸毒资金等等,这类行为均涉嫌犯罪,不仅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出借人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否借钱给一个人就要承担风险。律师表示不一定,如果自由资金通过合法途径借给他人的话,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你明明知道对方用于非法用途,那就得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国家有支助类型的犯罪。如果对方要分裂国家,而你支助了,那你就构成了支助国家分裂罪、颠覆国家政权罪。
明知而犯,那就是一个帮犯、共犯。
但如果对方表明借钱的目的是拿来做生意,按照正常人的理解之后,如果你出借给他,他用作犯罪,你则不需承担相应责任。
两者主要的区分在于,出借方对款项用途主观是否明知。因此,苏律师表示,若有纸质上注明贷款用途,而且合法,则受到法律保护。然而,很多民间借贷行为是没有写清楚的。
支招:面对借钱不还者,应该如何去追债
很多时候,钱借出去以后,但是,约定还款日期已到,借款人仍未还钱,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还款日期已到而对方不还,怎么去追债?下面,小编为大家献上几条妙计。
到期直接开口
到期没有还债的朋友,有可能是没有能力还,有可能是忘了,甚至有可能根本没打算偿还,但是不管哪一种,只要是忘了还钱,就可以拿着借条跟朋友明说。不管结果会怎么样,都要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再采用其他办法。
看准时机当面要
这种方法要看机会行使,比如当大家在一起,而你刚好需要用钱,最好是有朋友在的场面,开口跟借钱的一方要,如今的人们一般都好面子,在那种情况下,而他又刚好能换的时候,一般就是比较好的时机。
反向借钱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朋友不肯还钱的时候,可以跟对方说借钱来应一下急,而借的数目能与自己借出去的数目差不多自然是最好的了。如果对方想起还欠你钱,自动还了比较省事,但是如果对方不提还钱但是借钱给你,那么你就可以提起借钱给他的事情,然后就可以拿到钱。
有些人嚣张到了极点,借钱不还算了,还玩起“失踪”,这种情况又应该怎么办?
小编提醒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关系到你能否成功追回你的钱哦。
一、诉讼时效仅两年,期限内果断起诉债务人
根据《民法通则》,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超过两年,若债务人以此作为抗辩理由,且债权人无诉讼时效中断、中止情形(如遭遇自然灾害等)的证据,债权人将面临非常大的败诉风险。
所以,只要法院刊登公告,就意味着延长了诉讼时效。如果难以做到刊登公告,那么就要果断地在两年诉讼时效期内起诉债务人。
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限内,可直接向债务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或者借款合同中约定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讨债款。
二、详细审查证据材料,看是否存在债务共同偿还或者连带偿还责任人
1、债务人下落不明,债权人可要求其配偶偿还债务。
因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一方名义所欠的债务,如果能够举证证明借款用于家庭开支或者改善家庭生活等行为,应该由夫妻共同偿还。
2、债权人还可以追加其他负有偿还责任的人,要求保证人还债。
在实际借款人不知所踪的情况下,无论当时签订的保证合同约定的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保证人都负有偿还责任。
三、向法院申请宣告其为失踪人
苏律师表示,当债务人下落不明时,法律上规定是一个事实的状态,债权人要及时诉讼,法院才能进行公告,一般情况,债务人的配偶作为应诉人前来应诉。若无人应诉,下落不明满两年之后才可以宣告失踪。继而要求其财产代管人从其财产中拨付应当偿还的债务。
四、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很多时候,向法院起诉后,即使胜诉也要不回来钱,怎么办?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通过以下强制执行的措施来清偿债务:
律师建议,债务人一定要审慎利用自己追偿债务的权利,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不要委托第三方追债,如果有打伤、监禁债务人的行为,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律师提醒,当债务人受到债权人非法拘禁或者故意伤害时,债务人若以此要挟债权人抵消债务或加倍偿还,债务人的行为可能已经涉及到敲诈勒索罪。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江湖规矩!谁破坏了规矩,最后下场都是难堪的。因借钱不还,与亲戚朋友撕破脸皮、关系破裂,最终法院相见,甚至还判刑,这都是咎由自取的。
不管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都要了解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律师咨询 律师在线解答 常州律师 常州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