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曾经被各种误解过的法律名词们排好队来亮明真身了!

1、死缓
全称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不是关两年再执行,而是给犯人一个不死的机会。被判死缓的人在两年内不故意犯罪就可减刑为无期,有重大立功还可减至25年,但故意犯罪另当别论。
法律规定:对于应该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这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法律制度。
死缓要件
适用死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罪该处死;二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
2、无期徒刑
无期徒刑罪犯在执行期间表现得好的话服刑二年以后,可以根据其表现程度减刑。
无期徒刑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三年,起始时间应当自无期徒刑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通俗来说,羁押年限不少于13年但一般不会关一辈子。)
3、吸毒
吸毒是不犯罪的,仅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藏毒贩毒才属于犯罪。
4、起诉
指将纠纷提交法院请求处理,程序为一审
5、上诉
指不服一审裁判,要求上级法院重新处理,程序为二审
(所以各位咨询的时候请一定要分清起诉和上诉呀~)
6、第三人
这个第三人不等于平时说的“第三者”,第三人是相对于法律关系当事人以外的人所言。
三倍赔偿是成交价款的三倍,但赔偿不足500元的按照500元计算。
7、人格
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是指权利能力,并不是日常生活里的“以人格担保”的“人格”
8、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人给予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只能在侵权之诉中提起,不适用刑诉附带民诉或遭遇刑事犯罪单独提起的民事诉讼。(划重点:是民事责任!)
9、醉驾
指因饮酒而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成为醉驾。
10、酒驾
酒驾是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20毫克的驾驶行为。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