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1年多没签劳动合同,公司该赔我双倍工资吗?”这是许多打工人的共同疑问。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明确了一个关键问题:未签劳动合同满1年后,劳动者不能再主张双倍工资。这一规定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本文结合最新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用最直白的语言解析:
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到底怎么算?
为什么满1年后不支持双倍工资?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如何避免“踩坑”?
一、双倍工资的“时间线”:1年内有效,1年后无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的,需支付双倍工资,但这一责任并非无限期延续。
1. 1个月以内:宽限期
用人单位应在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这1个月是法律给的“缓冲期”,无需支付双倍工资。
2. 1个月至1年:双倍工资期
超过1个月未签合同的,从第2个月开始,用人单位需每月支付双倍工资(实际是“一倍工资差额”)。
计算基数:按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含基本工资、提成、补贴等,但加班费、非常规奖金除外)。
3. 满1年后:视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如果满1年仍未签合同,法律直接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关键变化:劳动者不能再主张满1年后的双倍工资。
典型案例:
某员工入职后1年未签合同,法院判决公司支付前11个月的双倍工资差额,但驳回了满1年后的双倍工资请求。
二、为什么满1年后不支持双倍工资?
1. 法律已“拟制合同”,保护劳动者权益
满1年未签合同,法律直接“视为”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享有长期就业保障。
此时,劳动者可要求公司补签书面合同,但不能主张双倍工资。
2. 避免“无限追责”,平衡劳资利益
双倍工资是惩罚性赔偿,目的是督促企业签合同,而非让劳动者“无限获利”。
若满1年后仍支持双倍工资,可能引发恶意拖延签约的道德风险。
三、劳动者必知的3个维权要点
1. 双倍工资有“时效”
主张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为1年,从欠付之日起算。
例如:2024年1月入职未签合同,2025年1月才申请仲裁,可能因超时效被驳回。
2. 企业“甩锅”怎么办?
若企业辩称“劳动者拒签”,需证明已书面通知劳动者签约并保留证据。
注意:口头通知无效,必须书面!
3. 满1年后如何维权?
可要求企业补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若企业拒绝,可投诉至劳动监察部门或起诉。
四、企业避坑指南
1. 签约要“快”:1个月内必须签
建议入职当天签合同,避免遗忘或纠纷。
2. 流程要“严”:书面通知+存档
若劳动者拒签,企业应在1个月内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否则仍需付双倍工资。
3. 补签要“早”:满1年前补救
若漏签合同,尽量在满1年前补签,避免“无固定期限合同”风险。
五、2025年新规的其他重点
《解释(二)》还明确了以下规则:
劳动者故意不签合同,企业无需赔双倍工资(如HR或高管拒签)。
社保约定无效:即使劳动者承诺不交社保,企业仍违法。
加班费计算:企业不得用规章制度否认合理加班事实。
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规则,本质是“督促签约”而非“惩罚企业”。2025年新规进一步明确了劳资双方的权利边界:劳动者需及时维权,企业需规范用工。
最后提醒:
打工人:入职后务必确认合同签订情况,保留工资条、打卡记录等证据。
企业主:合规用工才是长久之道,别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