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新版《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这份司法解释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企业创新发展和市场秩序维护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新规出台背景:回应时代需求,强化保护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4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提起公诉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6.91万件,审结一审案件6.46万件,彰显了我国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决心。
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呈现出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的特点。2021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知识产权犯罪条款进行了重大修改,此次新规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而制定。
二、新规四大亮点:更严、更细、更明确
(一)入罪门槛调整,保护力度加大
降低部分犯罪入罪标准:如假冒服务商标的入罪标准从原来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调整为"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体现了对服务商标的同等保护。
提高升档量刑标准:将升档量刑标准从入罪标准的5倍提高到10倍,使量刑标准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
(二)法律适用更明确,减少争议
明确"同一种商品、服务"认定标准:从商品名称、功能用途、服务内容等多个维度进行界定,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法律适用争议。
细化"相同商标"认定标准:不仅包括完全相同的商标,还包括基本无差别、足以误导公众的商标。
规范"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法律用语:与著作权法保持一致,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
(三)商业秘密保护强化
明确"盗窃""电子侵入"等不正当手段的认定:为打击高科技手段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
细化"情节严重"认定标准:从损失数额、违法所得、侵权次数等多方面进行界定,使法律适用更具操作性。
完善损失数额认定方式: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理许可使用费、利润损失等多种方式计算,确保赔偿的公平合理。
(四)量刑标准更科学
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设置从重、从轻处罚条文,根据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区别对待。
明确罚金刑适用标准: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数额的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确定,确保惩罚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规范单位犯罪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罚。
三、新规对企业的影响与建议
(一)企业合规建议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审计。
2.规范合同管理: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条款,避免侵权风险。
3.员工培训:定期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培训,提高员工法律意识。
(二)风险防范重点
1.商标使用风险:确保使用的商标不侵犯他人权利,特别是服务商标的保护范围已扩大。
2.商业秘密保护:加强商业秘密管理,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防止技术信息泄露。
3.著作权合规: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务必获得合法授权,避免"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风险。
(三)应对侵权策略
1.积极维权:发现侵权行为及时固定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2.合理利用新规:在新规框架下,选择最有效的维权方式,如刑事报案或民事诉讼。
3.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市场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潜在侵权风险。
四、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此次新规的出台,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完善了法律适用标准,提高了保护力度,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对此企业应当:
1.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战略规划
2.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
3.积极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全社会也应共同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造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规将于2025年4月26日正式施行,企业应当尽快熟悉新规内容,调整内部管理制度,为新规实施做好准备。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创新环境!
本文基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新司法解释整理,仅供学习参考。如需专业法律意见,请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