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首页 >> 热点关注 >> 常见问题

“一张银行卡=三年牢饭?最高法新规:这5种行为直接坐牢!”

时间:2025-07-28 17:38:40 点击:0

      “只是借了张银行卡,怎么就被判刑了?”“帮朋友转个账,突然成了诈骗犯?”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诈骗高发,一种名为“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新型犯罪悄然蔓延。2025年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新《意见》,明确5种行为一经查实即构成犯罪,最高可判三年!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教你识别“帮信罪”陷阱,避免稀里糊涂踩红线!

b0e13ecae6aa7b724910c7c2586a4f2a.jpg

一、什么是“帮信罪”?

根据《刑法》第287条之二,“帮信罪”指明知他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如诈骗、赌博),仍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的行为。常见形式包括:

  • 卖卡租卡:出售银行卡、电话卡供他人使用;

  • 技术支援:架设GOIP设备、解封被封账号;

  • 洗钱转账:通过虚拟币、POS机转移赃款

关键点:只要明知可能用于犯罪仍提供帮助,即使未直接参与诈骗,也可能构成犯罪!

二、5种高危行为:沾上就违法!

1. 买卖“两卡”(银行卡、电话卡)

  • 案例:某大学生将3张银行卡以2000元卖给“跑分”团伙,卡内流水超740万元,最终被判刑1年1个月

  • 新规:出售、出租3张以上银行卡20张以上电话卡,即构成“情节严重”

2. 架设GOIP设备

  • 风险:GOIP可伪装来电号码,境外诈骗团伙常利用境内人员架设设备实施诈骗。

  • 后果:如案例二,邓某某等人因架设GOIP致30余万元被骗,被判刑10-11个月

3. 解封违规账号

  • 陷阱:有人专做“账号解封”生意,明知对方用于诈骗仍提供技术支持。

  • 处罚:张某某因解封79个涉诈QQ账号,致68人被骗1350万,获刑1年6个月

4. 虚拟币洗钱

  • 手法:用虚拟币转移诈骗资金,逃避监管。

  • 案例:王某等人通过虚拟币转移40余万元赃款,被判3年多

5. 行业“内鬼”违规办卡

  • 警示:通讯运营商员工薛某违规办理24张电话卡用于诈骗,被判刑8个月且5年内禁止从业

三、法院如何认定“明知”?

并非所有提供帮助都构成犯罪,关键看是否“明知”。以下情形推定明知

  1. 异常交易:如银行卡卖价远高于市场价;

  2. 隐蔽操作:用虚假身份、加密通信逃避监管;

  3. 监管部门警告后仍不停止

  4. 专门提供违法工具(如钓鱼网站、木马程序)。

例外:若确有证据证明不知情(如被胁迫、欺骗),可免责。

四、量刑标准:轻则罚款,重则坐牢

  • 基础刑:3年以下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 加重情节(刑期更重):

    1. 造成被害人自杀、死亡等严重后果;

    2. 违法所得超1万元;

    3. 曾因同类行为被行政处罚后又犯

  • 从宽处理: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情节轻微者,可不起诉或判缓刑

五、普通人如何避免“被坑”?

1. 警惕“轻松赚钱”陷阱

  • 话术识别:“兼职日结”“躺赚佣金”“借卡返利”多是骗局。

  • 案例:陈某因“看护设备每天赚300元”被判刑10个月

2. 管好“两卡”

  • 不卖、不借、不租银行卡、电话卡;

  • 遗失身份证立即挂失,防被冒用办卡。

3. 留存证据

若被迫提供帮助(如被威胁),保留录音、聊天记录等自证清白。

六、企业警示:合规即自保

  1. 加强内部监管:尤其是通讯、金融、互联网行业,需定期排查“内鬼”;

  2. 落实实名制:严查办卡、开户等环节;

  3. 响应司法建议:如案例三,法院向违规企业发送整改建议,避免二次追责

    “帮信罪”离普通人并不遥远!一张卡、一台设备、一次“帮忙”,都可能让你沦为共犯。记住: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法律更没有无知的豁免

  联系人:杨律师

   电话:13930322268

  邮箱:yjmlawyer#qq.com(#换@)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环路519号4楼